安藤忠雄朝聖之旅01-大阪府立狹山池博物館
2,589 words ‧ 12 min read ‧ May. 20, 2024
談到大阪,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道頓堀、大阪城或是環球影城,但對於我而言,來到大阪這座城市,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至少要造訪一次安藤忠雄的作品,這次要前往的經典作品便是大阪府立狹山池博物館
目錄
首先,今天也感謝你點入我的文章,這個系列是安藤忠雄建築作品的朝聖之旅,展開這個系列的原意很簡單,就是我是安藤忠雄的腦粉(誤),從還是稚嫩的高中生時期就十分欣賞與敬佩安藤老師(自己胡亂稱呼的,但之後我都會這樣打),我自己對這系列文章的期許不僅止於紀錄了造訪哪些安藤老師的作品,也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了解到安藤老師獨有的建築之美 。
以下,正文開始。
I. 日本最古老的水壩式水庫
狹山池始建於西元616年,是日本最古老的水壩式水庫,按日本傳統紀元回推的話,那時尚處於飛鳥時代,不過單純講飛鳥時代可能大家沒什麼共鳴,其實同一時期與日本隔海相望的古老大陸,已悄然結束了近百年的動盪,並開啟了一個長達289年的強盛朝代,就是各位所熟知的唐朝,國高中課本上提到的遣唐使也是在這個時期所發生的。
狹山池位於大阪市郊,對於遊人而言不是那麼方便,需搭乘南海電鐵才可以抵達,從大阪出發到狹山市車站的搭乘時間大約是40分鐘,這邊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使用大阪周遊券搭乘到狹山市哦,因為狹山市車站已經超過了周遊券的距離了,搭超過的話會需要補票的,別問我為什麼會知道這件事情,我只知道當天有兩個台灣人在月台上對著一台機器雞同鴨講的,似乎是被要求補票,亂尷尬一把的呢,總之這個寶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那天出站後發現隔壁有一間賣章魚燒的小店舖,心理想著到目的地後可以邊吃章魚燒邊欣賞狹山池的風景感覺會是個不錯的體驗,於是我們就外帶了一份,但是日本的章魚燒真的太道地了,軟爛的口感實在不是我倆的菜。


從車站走到狹山池大約會耗費15分鐘,行走的過程中幾乎都是寧靜的住宅區,中間還有經過一間郵局,可惜當時是假日所以沒有營業,不然進去買個郵票會是項不錯的體驗,途中還可以看到馬路上的人孔蓋用著畫著漫畫風格的狹山池,這種社區氛圍營造實在很日本呢(笑),雖然是小細節但是卻很加分。

再往下走不久後就會看到一塊有關狹山池的告示牌,那就代表你即將抵達目的地啦,走上了這20幾階的樓梯後,你看到的將會是不同的景象。

爬上階梯後,迎接你的會是如此開闊的景象,狹山池作為日本最古老的水壩式水庫,已經為週邊的田地灌溉了超過1400年,在此期間,水壩的地基也經過數次的大規模整修加固,並且每一次的整修都比前一次的壩體還要高上許多。目前狹山池的主要功能已不再是為了確保農業供水的穩定,而是轉變成了堅固的防洪設施。
壩體上的道路十分的寬,底下也可以騎腳踏車,當天去的時候剛好恰逢初春洩水時期,因此可以看到水庫裡的水並不是十分的滿。
當我站在壩體望向蓄水池時,一股冷冽的空氣逕自朝我襲來,然而我不僅感受不到絲毫涼意,反而有股心曠神怡的感覺。

從蓄水池的反方向看,就可以看到安藤老師的建築作品 - 狹山池博物館,圖1-6中兩棟建築物都是博物館的範圍,只是能夠從不同的方向進入,最前面的入口當時去正在整修,當時還耗費了一段時間才找到如何進入。


最終我們繞到了建築物的後方,先抵達了一處咖啡廳,接著順著店員手指的方向,往下進入了狹山池博物館,一進到建物內部裡面,就會先看到狹山池博物館的3D手作模型,雖然我平常都是在電腦裡面畫BIM模型,但是每次看到這種手作的建築模型,還是會覺得非常的有意思。


前面有提到狹山池在這1400年之間歷經了多次的整修,圖1-10就是狹山池堤坊的斷面,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層一層疊加上去的感覺,那個就是不同時代整修過後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堤坊前面則保留了將水送往農田的木溝器具。

II. 安藤老師一貫的建築巧思
狹山池博物館若單純從外表看上去的話,會覺得就是兩個獨立的大型清水模構造物,這是安藤老師獨有的風格,右下圖可以發現安藤老師設計了對稱的階梯將人流引入,說明進入博物館的方式其實是往下走的,樓梯的最底層左右各有一條長廊,沿著長廊走到盡頭會抵達一個圓形的廣場,但由於我不是從正門進來的,所以我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

因此當我由內而外地穿出圓形廣場時,我還覺得有點無法理解為什麼會在此處進行這樣的設計,直到我穿過長廊走上階梯後往回望時,才猛然發現那原來是一個連通道,圖2-1的圓形廣場使兩棟從外面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建物巧妙地結合了起來,當下真的又再次被安藤老師的巧思給驚嘆到了,果然安藤老師的設計裡,不會有什麼東西是多餘無用的。

圖2-3的建物裡頭最主要展示的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那個堤坊遺址,另外可以發現左右兩側皆有水池,這裡其實隱藏著一個特殊的機關,每隔25分鐘時兩側的水會往中間的水池傾洩而下,間接的在底下兩側長廊形成一道水廉。


以下是我自己就整體感受所腦補出安藤老師當初的設計原意
1. 博物館要保存的主體的早期水庫的珍貴文物,所以從水庫的精神出發,兩側流淌的水池能夠象徵著水源來自數個河川流入狹山池。
2. 水由上往下流動的過程中會產生一股氣流,這股氣流能夠讓夏天造訪這座博物館的旅人們感受到一絲沁涼,無形中創造出一種友善的感覺。
3. 整體下沉的設計搭配著圓形廣場的曲面,水流的聲音不僅不會很快散去,反而迴盪在整個空間中,加上廣場中間類似日晷的柱子,會隨著時間倒映出不同角度的光影,整體給人一種很靜謐的沉浸感。
一直以來,安藤老師的作品都能夠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安藤老師總是很細膩地將自然的陽光、空氣及水的元素融合在其中的緣故吧。
造訪的那天恰巧博物館內正展示著學生們的書法作品,有小學一年級歪七扭八剛學字的稚嫩模樣,也有高中生刻意展現出成熟模樣的青澀感,這些書法雖然都不是出自什麼名家之手,但是我卻從其中看到了生命力的的展現,我很喜歡這種與在地社區的連結,既真實又溫暖。

III. 悠閒且靜謐的私房賞櫻野餐地點
由於是下午才抵達狹山池,因此一直逛到快閉館時才依依不捨地離去,走出博物館後又馬上看到了佇立在人行道兩旁尚未盛開的櫻花樹,心裡想著下次再來的話,肯定要挑一個櫻花盛開的季節,然後悠悠哉哉地挑個好地點野餐。

夕陽時分,我們與狹山池博物館拍了幾張合照告別,準備沿著來時的方向原路折返,從壩體上可以看見狹山池旁寧靜的聚落。

最後還是貪婪地多看了好幾眼狹山池的景色,很慶幸自己有堅持一定要來這裡朝聖,雖然意猶未盡,卻也心滿意足。

狹山池博物館,我們下次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