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起設計師與施工人員兩端友誼的橋樑:論拆圖的重要性
5,398 words ‧ 22 min read ‧ Feb. 12, 2024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看著眼前煞有其事的設計圖,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切身之痛,那你需要的是專業的拆圖(施工圖)服務。
目錄
首先,今天也感謝你點入我的文章,因為我本身是廢話很多的人,所以先做個貼心導讀,如果你只是好奇我如何轉晦澀難懂的設計圖轉換成清楚易讀的施工圖的話,可以直接從第三章《拆圖不僅靠技術,更要憑良心》開始,前兩章節基本上都是在談一些識圖基本常識以及我在工程執行中所遭遇的一些體驗分享等。
以下,正文開始。
I. 前言
設計圖的好與壞,往往關乎著一項工程的最終成敗,由於我本身跨足設計規劃、工程發包、工程採購及現場施工等項目,所以當我遇到現場施工人員向我抱怨設計單位的圖看不懂很難施工時,我非常能體會那種無奈的感覺,因此當我在做規劃設計時,我總會特別留心如何更好地去表達我的想法,能夠減輕場施工團隊的負擔,我自己做了許多的嘗試去解決類似的問題,並且延伸應用於工程採購及成本管理上,今天就簡單地跟各位分享一些我自己粗淺的看法。
II. 你真的搞清楚各種「圖」的用途了嗎?
首先,請你各位先看一下底下這三張圖,並且思考一下當你看到這幾張圖時,第一時間會有哪些反應及想法。


上圖是一張非常漂亮且逼真的餐廳渲染圖,也是絕大多數人想到設計圖的第一印象,通常你會看到這張圖的場景會是在你新買的房子需要進行裝修的時候,你走進一家看起來十分專業的室內設計公司,接待人員熱情地招待你並且引領你到會議室裡等待,不久後進來了一位設計師,穿著乾淨整潔的襯衫,留著俐落的髮型,坐下來後開始滔滔不絕地詢問你目前買的房子室內坪數多大、喜歡的風格有哪些、對於空間的想像是什麼等等,接著就會拿出類似A圖的室內渲染圖向你展示,接著你會開始深陷在各種波西米亞、地中海、北歐工業風格的幻想並且嘴角開始不自覺地上揚,直到聽到報價時才會被拉回現實中,這就是A圖類型的魔力呀。

上圖是標準的建築平面設計圖,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會顯得較為陌生,如果不是建築、土木、室內設計的學生或是相關從業人員,看到這種圖的機率小很多,因此這種圖通常是出現在一些較為專業的的場景中,例如建照申請送審階段時就會用到這類型的圖,建築師事務所會自己養人或是找配合的跑照人員去各縣市政府的建管科進行審圖,每個地區的自治條例及每個承辦的習慣都不一樣,因此審團的過程通常是曠日費時的。總之,B圖類型的用途在於闡述一棟建物從敷地到各個空間的使用目的為何,然後會有個專門的政府單位會來檢視一切是否合乎當下版本的建築法規。

上圖對於一般人而言不能說較為陌生,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看過幾次,這一張是建物的照明迴路配置圖,基本上會接觸到這類型圖的人可能是機電技師、水電相關從業人員等,通常建築師的圖面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會發給各個技師去進行各自的設備管線繪製,繪製完就會是像C圖這樣子,這類型圖的用途也很明確,以照明迴路配置圖而言,就是說明在每個空間中會有哪些燈具,並且哪幾個燈具是屬於同一迴路,以及這些迴路分別是由哪些盤進出等等,而這類型圖後續的送審過程一般稱呼五大管線送審,至於有哪五大….,就留到其他篇文章在詳細說明吧。
經過上述的說明之後,有跟你一開始的想像相似或是相去甚遠嗎?不管是哪一種,現在你對於這三種圖的了解都更加深入了。
那麼接下來我想提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你各位覺得這三張圖中有哪一張可以用來做施工圖呢?
答案是,都不行。
好了,我知道你可能覺得我在講幹話,但是事實的確如此,如同我上面說明的一樣,這些圖皆有各自的用途,但很遺憾地是這些用途並不能解決施工人員的問題,當施工人員拿到這些圖時,他們還是無法開展各自的工作,這些圖對施工人員最大的幫助在於能夠清晰的了解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看著眼前煞有其事的設計圖,心裡只有想罵人的感覺…
那究竟設計圖與施工的差異在哪?何者又更重要呢?請容我在下一章節中娓娓道來。
III. 設計圖與施工圖的差異在哪?何者更重要?
在回答一個問題之前得先搞清楚問題核心的定義是什麼,就如同教父說的一樣,「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因此,要想弄清楚設計圖與施工圖的差異,就得先搞清楚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的差異,然而一般人僅能通過看到最終決策後的產物,意識到這兩個單位似乎存在些不同之處,可是這樣子顯然是不夠的。
當我們更深入地去探討時會發現,決策行為源自於思考方式,思考方式源自於存在目的,所以當我們要去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我們得先知道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存在的目的基本上是彼此對立的,既然存在目的彼此對立,那各自決策的產物當然就會不一樣,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便不證自明。
那為什麼這兩個本該在工程上協同合作的單位會處於光譜的兩端呢?造成現今這種局面的原因非常多,尤其這是一個社會整體結構性上的問題,非三言兩語能說明清楚,但是如果硬要挑一個我認為很關鍵的問題來討論的話,無非就是一句話「自掃門前雪,人性本如此」
舉一個我個人切身之痛的案例,某間老牌私立大學為舉辦重要活動而需進行校園整修工程(以下簡稱A工程),A工程的承辦人(以下簡稱甲男)聲稱自己有著20多年的公共工程經驗,於是建議學校將A工程拆分為設計包以及施工包,甲男則作為A工程管理者,後來我有幸成為了施工包商(以下簡稱乙男)的下包,負責土木及機電的相關工作。
某天,我按例看著設計圖思考如何開展施工計畫,不看還好,愈看冷汗愈發直流,心中暗道一聲:「又中招了…」,那份設計圖不能說有設計瑕疵,根本就是狗屁不通,我國三的大姪子都做不出這麼爛的東西來,在那個當下有兩個選項擺在我的面前
選項A:管他的,設計單位怎麼畫,我就是怎麼做,縱使我知道做下去不是學校要的而且乙男會賠很多錢也不關我的事情,只要我工作做完能領錢就好,而且我完全是按圖施工,能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一點責任也沒有。
選項B:雖然這不關我的事情,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做下去,學校肯定趕不上時程辦活動,乙男也一定會賠到脫褲,我應該將這個事情反應出來,讓乙男去跟學校反應,接著再讓學校去請設計單位重新研究一番。
試問各位看倌,如果是你們會怎麼選擇呢?
當時的我很年輕,空有滿腔熱血,對工程充滿熱情,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B,殊不知這竟是一場惡夢的開始,我向乙男反應了設計圖似乎存在些不合理的地方,按照正常流程他也應該要向學校反應,然後設計單位會提送一版新的設計圖,但是事情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召開工程協調會的當天,甲男、建築師、乙男及我共同商議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出乎意料的是建築師一句話也不吭聲,甲男非但沒有要建築師重新改圖,還將需求說明書甩在乙男面前,要乙男想辦法看著統需書把工程做完,這很明顯就是甲男要護航建築師並且要乙男吞下去的意思。
眼看著乙男支支吾吾說不出話,這時的我也有點看不下去並道:「這樣子做似乎不太合理吧,統需書是給設計單位看的,我們施工單位不用也不需要看統需書,而且建築師也有收設計費用,於情於理都應該是設計單位修改設計圖,施工單位再按圖施工。」
沒想到甲男根本不按套路出牌,開始瘋狂跳針說這是統包工程,我回他統包工程的定義不是這樣,如果是統包工程那何必拆分設計包與施工包呢?眼見著我們開始爭論起來,建築師這時候說話了,建築師道:「是啦,如果是統包工程的話,你們就不會找我設計了。」
這時候的我心想建築師總算還算明理的人,沒想到講完這句話之後他老兄又不吭聲了,好似沒他的事情一樣,只是來過個場,於是整場會議就在雙方各執己見的情況下不歡而散。
其實處理工作不難,處理人很難,處理裝睡的人更難,在這個案例中建築師是否有完成他的工作了呢?的確有,他交付了一版設計圖給學校,學校支付了他一筆設計費用,至此,他的任務就算結束了。但是工程結束了嗎?非但沒有,反而是施工單位的惡夢開始,那件案子的後續發展就是年輕的我看乙男很可憐,於是乎幫設計單位做完了所有設計工作,這不是我該做的,我也沒領到任何一筆設計費用,但就是這樣台灣工程界的悲哀。
所以當我們回頭看本章想討論的事情時,其實沒有誰比誰更重要的問題,純粹是立場不同所造就的,當設計單位只想交一份用來交差的設計圖時,注定就是一個失敗的開始,然後倒楣的施工單位就得被迫去幫施工單位擦屁股收拾爛攤子,聽起來很諷刺,但卻是現今絕大多數每天真實上演的事情。
也許你會認為我當初選擇選項A的話,事情就會完全走向不同的結果,我也不會在此怨天尤人,事實上某部分的我也會認同你的想法,但是骨子裡那股想把事情做好的吃虧個性,應該是我這輩子都改不了的,我就是無法忍受為什麼會有人不把事情做好卻能夠安心地領錢過日子,以前無法理解,現在無法理解,未來有很高機率也無法理解。
這個章節帶有較強烈的批判性,僅是想表達出當一個工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單位沒辦法很好地相互配合時,會使工程進行地無比艱辛,並且讓身在其中的人都非常痛苦,希望能藉由我慘痛的例子透過這篇文章讓未來有機會成為業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或工程中相關的一員,都可以認真看待自己的工作,然後相信專業,遵守程序正義,不要抱著敷衍了事的心情來應付工作,大家一起共勉之吧。
下一章認真來講解我如何將晦澀難懂的設計圖轉換成清楚易讀的施工圖,讓底下的專業工人們能按照我所整理的圖面開心工作,順利地完成工作任務。
IV. 經驗及技術的整合能力往往決定拆圖的成敗
拆圖這個名詞其實不僅限於土木建築行業,很多行業都會有專門的拆圖人員去滿足實際執行單位的需求,例如機械拆圖車床加工等等。這個章節我想談論的拆圖會是專注於土木建築及機電方面,並且去說明當設計圖有其極限時,我如何設法去解決此類問題,以下我會舉兩個相關的例子。
首先,下圖是雙側鋼構的獨立基礎鋼筋設計圖,坊間你從技師或是建築師那裡拿到的有關獨立基礎的鋼筋設計圖大概都會長這個樣子,坦白說我個人認為這張圖設計單位要表達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了,但是那是因為我本身就是土木系的,要看懂這種圖對我來說是基本要求,但是很多鐵工的從業人員並不是很習慣看這類圖,又或者他可能剛入行,還不是非常的有經驗,所以你光給他這張圖,他也很難去完成你所交辦的任務。

接著我們來看第二個例子,這是一個局部的機電配管設計圖,大意是說明這段要開挖埋管,並且從既有的L1R1盤連接到R1A及R1B的新盤,然後用的線徑是多少、管子的材質及管徑要多大。同樣地我認為單純以設計圖的角度來看的話,這張圖要說明的資訊已足夠清楚,但是若要用它來當作施工圖,仍是遠遠不足的,例如管線實際要怎麼跑,路徑上是否會和哪些管線衝突等,都沒辦法用這張圖來回答。

從上述兩個例子來看,我認為設計單位已經完成他們的份內工作了,設計圖所要表達的資訊很清楚,但是也就僅止於此而已,因此設計圖的確有其極限存在,你本身就不能期待一套圖可以完美地解決所有事情,我當然也不會有這樣錯誤的期待,所以當我看到畫的好的設計圖時,我會在心中給予設計單位滿滿的鼓勵與感謝,我知道他們盡力完成他們的工作了,那麼接下來就是我的工作了。
針對第一個鋼筋配置圖的問題,我用底下這張圖重新詮釋了設計單位的設計想法,將生硬的2D CAD轉換成清晰的3D圖,我用了不同的顏色來表達底層長向鋼筋、底層短向鋼筋、上層雙向鋼筋、柱主筋、箍筋及基礎螺栓,又將各個部件拆分成不同的平面圖,最後用雙向剖面圖來完善整套圖。

針對第二個機電配管挖埋的問題,我的解決方法如下圖所示,我利用BIM技術將實際挖埋範圍的敷地、停車場、器材室等畫出3D建築模型,接著將各個盤體、水溝、陰井及管線等3D機電模型也建出來,最後將其組合起來並輔以文字說明,使其一目了然。

第一份土木相關的設計圖及第二份機電相關的設計圖,分別是我很熟悉的結構技師及機電技師產出的,我認為他們的設計圖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能夠清楚地描述設計原意,但對我而言仍是不足的,我需要繼續將設計圖繼續深化為施工圖,才能夠清晰地讓施工單位了解設計師的原意為何,並且一絲不差地完成整個工程。
最後,這個章節其實想說明的就是整合能力很重要,有沒有能力去了解設計師想表達的是什麼,施工單位想看的是什麼,接著憑藉著自己累積的工程實際經驗以及實際技術去完成各項任務及挑戰,我不敢說自己是這個業界內最出色的,但是我敢說我肯定是最有誠意的。
意思就是CP值很高啦(燦笑)!
V. 施工圖整合的延伸應用
日本有一種專門料理河豚的師傅,他們能夠將有毒的河豚肉處理到非常乾淨,並且加以延伸應用,發展出一魚六吃的的料理手法。我很欣賞日本職人的這種堅持精神,永遠去思考如何可以在既有的條件下創造出品質更好且更有價值的東西。
當我將這個邏輯套用到工程上時,我不禁開始思考若我已經花費了許多時間也投入了大量資源將設計圖深化為施工圖,是不是也能夠繼續延伸應用這套圖,激發出更多的價值呢?
因此,我除了將第三章第一個例子的2D設計圖深化為3D施工圖,更將各個部件的數量都點了出來,此舉能讓我在鋼筋料件的採購作業非常精準且順利。
工程要搞得好不外乎六個字,「數量、數量以及數量」,數量如果點的精準,這場工程基本上就不會虧錢,反之就是一連串可怕的蝴蝶效應,最終可能讓工程走向無法控制的局面。

使用BIM技術所發展的施工圖,能夠延伸應用的地方還很多,例如CSD/SEM等空間檢討、系統衝突碰撞等,但為了不離題以及文章長度,這些有機會再與諸位分享了。
VI. 結語
不知道大家對於做好一件事情的看法及定義是如何,但我始終認為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好一件事情,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做好每件事情,差別在於如何轉換思維以及用什麼樣的策略跟工具,說穿了就是要做不做而已。
會如此有感而發真的是因為身在工程業界這個大染缸中,看過太多事情做一半、得過且過甚至是擺爛的人,例如我遇過建築師事務所的繪圖員因為覺得畫樓梯太麻煩所以剖面故意不剖到樓梯的,或是產出的東西品質很差卻沾沾自喜的人,也有搞不清整個遊戲規則的人也有(例如我第二章提到的甲男)。
總而言之,工程不難,用心做就可以,我相信這個原則放諸四海皆準,畢竟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謝謝持續看到這裡的你和妳,若有些心得可以來信分享唷,有案子要合作也歡迎聯繫,我們就下篇文章再見啦。
Bye!
延伸閱讀: